中国最早出现的刺绣名人可能要追溯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,彼时魏有薛凌云,字夜来,擅针绣,时号称“神绣”,东吴则有赵夫人为丞相之妹,刺绣能“作列国方帛之上,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”,时人谓之“针绝”。而明清至民国初这段时间,承接宋元宫廷刺绣、文人自娱之欣赏绣的积极影响,众多刺绣名家崭露头角,且不乏著述出炉。
了解这些绣作者的生平品性、横溢才华,感受其作绣如作画的心境、施绣若挥毫的雅致,乃至刺绣创作的审美和独到见解,见微而知著,明晰其作品的艺术价值,乃是以人为本感受中华刺绣魅力的捷径。
韩希孟
韩希孟是明代万历——崇祯年间人,在嫁入顾家前,就能画擅绣,尤以花鸟画最长,迈进顾家深宅大院后,对刺绣的钻研和对创作的艺术追求达到了极致,她为摩绣宋元名迹,“覃精运巧,寝寐经营,盖已穷数年之心力”,到了痴迷的程度,为使绣品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,还极为注重天气、光线、心情对刺绣质量的影响,坚持“寒銛暑溽,风冥雨晦时,弗敢从事”。的确,若是天太冷手伸不开,动作不灵活绣不好,若是暑湿闷热难免手心出汗污了针线,不能绣;而阴雨雾天,光线不足,心绪不畅,也不利于绣出高品质的作品。那么自然应在“天晴日霁,鸟悦花芬”之时,将“灵活之气,刺入吴绫”,天气晴朗,春光明媚,鸟儿欢蹦雀跃,花儿散发着芳香,这才是一个绣花的好天时,边绣边观察自然当中的生灵景象,带着非常愉悦的心情,便能绣出上乘之作。
用现在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当初韩希孟的这些“讲究”,仍然充满科学合理性,值得借鉴。正是韩希孟对刺绣艺术的高标准,加上顾绣的用丝之细,染丝之独特,形成顾绣的风格,也确立了韩希孟作为顾绣杰出代表的地位,观赏她的顾绣《宋元名迹册页》(图2-2-2-1、2-2-2-2、2-2-2-3、2-2-2-4、2-2-2-5、2-2-2-6、2-2-2-7、2-2-2-8)。8幅开页,每开均有“韩氏女红”绣印,末页有“韩氏希孟”绣款,对幅均含董其昌题赞,充分表露了韩希孟不同凡响的刺绣技艺和为顾绣赢得的至高声誉。
更多内容,欢迎关注 北京邵晓琤织绣研究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