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到刺绣,大家可能多多少少会有些误解,认为绣就是手工活计,但实际上刺绣与中国的玉器、陶瓷、书画等一样,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。
我走研究中国刺绣这条路,断断续续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,在这四十来年中,跟着手中的线留下了不少痕迹,有些是平常的,有些是可贵铭心的,有些是该珍藏的,有些是记忆犹新的,有些是无怨无悔的,有些是不由自主的,太多的痕迹使我欲罢不能……有时看着手中的线,绣面上的线痕,似乎会逐渐演化成那些曾经走过的路、看过的风景、放不下的研究课题……如今依然让我感慨于中华织绣文化的博大精深,却又遗憾艺术类刺绣似藏在深闺,其惊心动魄的美丽不为人所知。
那么,先讲一讲我是怎样对中华刺绣有了兴趣的
小时候,剪坏了一件绣衣,充满了不舍和好奇,究竟怎么能绣得像一块绘满了画的绸布?
……
不信春风唤不回!
出版了《中国刺绣鉴赏宝典》、英文版《中国刺绣》,发表多篇刺绣鉴赏文章、论文。
恢复多个业已失传的名绣
08年秋受邀去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,参加中国明代宫廷艺术展的活动……
伊拉克外交官的收藏入其国家博物馆的请求。
夏威夷大学来访
日本江户时期堆绣屏风的修复
精准扶贫式的地方刺绣文化技术培训,贵州凯里评审、湖北郧西等。
慢慢的,一点点接触,一点点了解,一点点深入,一点点探究,
设立研究院,开始系统研究和保护、宣教工作。
有计划地设置研究课题,考察文献、奔走调研,根据文献记载和物质遗存,纵向贯通各历史时期代表名绣,横向比较各地方刺绣流派之渊源,分析总结其文化背景、时代特征、发展历程、成熟标志及基本针巧技法,融会贯通、梳理构建了中华刺绣全体系图景。
在我看来,手中的线似乎成就了这细细密密的体系性研究实践工作,这一个个研究实践项目,便是一个个印记,一个个痕迹;而绣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,她和画一样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是我站在中华刺绣艺术巅峰继续展望、远眺的依凭,那一幅幅绣制完成的、承载着中华刺绣艺术文化价值的作品,就是通往那未知疆域的
不少业已失传之名绣,在她的研究创作中重现,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;这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、代代传承的文化自立、自信、自强之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