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静芬(公元1885~公元1970)原名彩仙,生于苏州。这是一位对刺绣非常执着、热爱,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著名工艺家(图2-2-2-28,金静芬像)。她九岁就学习刺绣,十三岁就为“宫货局”绣制宫廷所需的绣品,十六岁时,金静芬在苏州当地已小有名气,人们都夸:金家细娘(小姑娘的意思)好针线。十九岁,金静芬通过在沈寿家帮佣的邻居尤大妈,拜沈寿为师学艺。师生之间常常一起刺绣,感情甚是融洽,光绪三十年,金静芬也随老师沈寿参与了绣制入献给慈禧太后七十寿辰的“八仙庆寿”绣品。
光绪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,在农工商工艺局担任刺绣总教习的沈寿,邀请金静芬前往京城任刺绣教员,她的叔父金吉石认为要在刺绣上有所成就,就要注意培养文静的性格,故为其改名为静芬。
金静芬在工艺局任绣工科教习期间,受老师沈寿教诲,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一物一景,培养了良好的创作思维,为了绣好一幅“锦鸡图”,她特地到北京万牲园(现在的动物园)做实地观察,把锦鸡的各部位羽毛的长势、色彩,都一一牢记在心,回来后再精心绣制,作品完成后,受到沈寿的称赞,并特地开了观摩会,让大家观看学习。
那时,万牲园成了金静芬刺绣鸟兽时学习体会的最佳课堂。每逢节假日,她不顾当时封建社会对一位单身女子独自游玩公园的异样目光,经常带上笔记本,边观察鸟兽,边做详细记录,便于刺绣时做参考。
宣统二年(公元1901年),金静芬的“水墨苍松立轴”和“猫戏图”刺绣在南阳劝业会上获优等奖。1915年,金静芬绣的肖像“齐老太”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展出,又荣获青铜奖章。
辛亥革命始,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解散,金静芬离京回江苏老家,但仍对刺绣不离不弃,先后辗转在苏州、南通、上海等地,一面执教,一面刺绣。1943年,终生未嫁的金静芬失去了母亲,此时,她也年老,刺绣时已经戴起了老花镜,专门为绣庄绣舞衣、礼服等出口的“洋装”绣品,过着清贫孤单的生活。
全国解放后,金静芬此时已年近古稀,她带着满腔对刺绣事业的热忱,于1954年应邀参加了苏州市文联领导下的刺绣小组,后来先后担任苏州市工艺美术刺绣社主任,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。金静芬是位多产刺绣工艺家,她在解放后的第一幅绣品是《屈原》,现藏南京博物院。以后,她几乎从未停止过刺绣创作,前前后后绣了很多精品佳作(图2-2-2-29 金静芬绣《榴花白头图》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;图2-2-2-30 金静芬绣《西厢记》)。
金静芬和沈寿一样,是近代著名的刺绣工艺家、教育家,她担任过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教习,在苏州武陵女子学校、上海城东女子学校、创圣女学以及南通女红传习所等校执教,在解放前她共教授过三千多名学生,解放后她更是像园丁一样,辛勤培养刺绣的新人,不顾年老体弱,坚持带病在一线工作,1970年11月不幸逝世,终年84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