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仪徽(公元1854~公元1928年)湖南平江人,又名李厚芑。李仪徽幼年就喜读诗、看书、习字画、学刺绣。婚后不久,不幸丈夫去世,便回江平娘家,借住在叔祖父的超园中。叔祖父李次青是清代末季的大士绅,著过书,叔祖父家儿女甚多,都能诗会画,会写文章,有很深的学识修养,在这种家庭环境下,仪徽备受熏陶,更有超园的藏书室,内藏众多诗书画,她常常进藏书室读诗临画,长期的耳濡目染,让李仪徽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都有了很大的增长,人也更加聪慧。
一次,她看到藏书室有一件名画,是一幅幽静的雪景,画面右角青松数株,挺拔苍劲,松下小桥,桥上之人手持雨伞,左边草房数间,粗具篱落,屋后层峦叠嶂,积雪甚深。李仪徽极为喜爱,灵机一动:若能将此画用绣表现,岂不更为美观。于是,她先用纸将画的轮廓勾下来,再将勾稿拓印到绢缎上,接着便悉心刺绣起来。雪景画已褪色,颜色深浅交融且斑驳,古诗云:雨里烟村雪里山,看时容易画时难,早知不入时人眼,多买胭脂画牡丹。画尚如此,更何谈绣。仪徽小时候学的绣,早已不敷使用,她每日数次入藏书室观画,对画沉思,仔细推敲,终于慢慢悟出了新法:她将丝线分了又分,分得比发丝还细,再用长短不一的针脚,将不同的颜色和不同色限的丝线进行搭配,一针一针绣过去,一丝一丝掺进去,这幅刺绣完成的时候,看上去宛若又一幅雪景画,李次青的家人看了,无不叫好称绝(图2-2-2-17)。
以后,仪徽又用新绣法绣了几幅画,使技艺更加成熟。这种新法就是后来湘绣的掺针绣,虽然关于此针法没有留下系统的文字记录,但在一些文章和湘绣艺人胡莲仙由李仪徽学到新绣法的记录中,足以证明掺针绣广泛运用在湘绣不容置疑的事实,因此,李仪徽掺针新绣法为湘绣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