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织绣文化源远流长
泱泱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中,蓬勃的织绣文化得益于种桑养蚕的兴起和繁荣,桑蚕织绣曾覆盖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,因丝织物的组织细腻精致,风格便趋于奢华靡丽,这种华美的中国风情在华夏大地流传,又因各地方风俗相异,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刺绣,这种美的脉动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繁荣影响了世界,也使得织绣与中国的玉器、陶瓷、书画等一样,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。
刺绣这一熟悉又古老的工艺,总让人想起她的绚丽和多姿多彩,那霞光般的华美时而牵引着挥之不去的记忆和遐想,享受她如五彩丝线一样缠绵悠长的情怀,令人回味沉醉。(图1)
洪荒之力化作绕指轻柔——女红的传说
那个关于女红的传说,仿佛永远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,向你娓娓道来:在很久以前,有位聪明美丽的小姑娘,她的名字叫小红,据说她是仲雍的孙女。一天她在缝衣服时,不小心刺伤了手指,血色染在了衣服上,殷红的颜色煞是漂亮,这个小小的意外,触动了小红聪慧的灵感,于是她找来五色染丝,又模仿自己的发辫,按当时纹身的图样一针一线地绣了起来。绣呀绣,几天后终于一件艳丽灿烂的衣服绣出来了,她将这件绣衣送给了亲爱的祖父,祖父仲雍高兴地穿上这件绣衣,惊喜地发现比刺绘在肌肤上的纹身还要好看,祖父就提倡大家今后也穿着这样的衣服,不要再裸体纹身了。
从此,大家真的都改变了纹身的习俗,穿起了绣有图纹的衣服。后来,为了纪念小红的发明,就把这一工艺叫做“女红”。所以至今人们还习惯把刺绣工艺称做“女红”。(图3)
织作技术成熟推动纹身转化为刺绣
作为中华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,织与绣密不可分,织绣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编织工艺,最开始的编织是用植物干茎枝条编织生活日用品,就地取材,实用且能符合原始审美,这大约可算是最早的工艺美术,而后因麻、棉、丝等材料的逐渐丰富,织绣工艺逐渐发展起来。
北京邵晓琤织绣研究院推断:从物质文明的发展来看,刺绣首先要有所依托,要施绣于某种面料上,不论面料的组织结构疏松抑或致密;从民俗文化的渐进规律来看,刺绣的风俗源于原始社会时人们的纹身、纹面、纹缋服装以标识所属部落、身份、地位等,此所谓断发文身之习俗,当人们从游猎转为定居,纹身的习俗逐渐转变为用线将花纹绣在衣服上,来记录功勋、表彰贡献、分离阶层。
考古出土佐证
近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北京邵晓琤织绣研究院的观点:丝织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早期刺绣源于上古先民断发文身的习俗,其普遍应用确实是建立在纺织工艺的成熟和普及基础之上。
而从下图中纹身可见,刺绣与纹身有着类似的社会功效,以及线性发展的先后逻辑,将源自纹身体系的图案转移于服饰,是文明的发展和可爱转变。
文献记载佐证
再来看《虞书·益稷》中的记载,“予欲观古人之象、日、月、星辰……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”,即将天地万物的形态、色彩概括地象征性地施绣于服饰之上。
这是古代自然崇拜的一种集中体现,而在相关崇拜的祭祀活动中应该也有刺绣的身影,却因织绣类物品是有机物,若非环境稳定适宜,很难保存千年以上,便难见其真容了,相对的,祭祀中用的玉器、铜器却可历经几千年而流传至今(图,商代青铜器牛头纹拓片);但正因为相对不能久存但材质较为易得,用蚕丝创造的这种艺术形式与书画一样,焕发出了卓越的生命力,从最开始的简单织绣到如今各种刺绣流派的异彩纷呈,依然生机勃勃(图,清,圆形民间作坊织绣示意绣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