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刺绣赏析简述——中国艺术类刺绣和生活类刺绣有什么区别?
绣品上绣自己的名字——保护“署名权”,让刺绣技艺无失传之忧
为避免读者们混淆了艺术欣赏类刺绣和生活日用类刺绣的创作目的,从而误解两大类刺绣的关系,今天简单给大家讲讲。简单类比来看,艺术类刺绣和生活类刺绣的区别,就好比名家书画和日历年画的区别。一类不惜工本,创作量极少,市场罕见;一类讲究绩效,批量生产,广泛销售。(图1)
生活日用品绣无失传之忧
生活日用品绣因为生产需要,相对是没有“失传”之忧虑的,因其针法相对简单、无复杂的结构、题材常见,闲时自绣自赏,忙时可以组织人手集体加工,无论是工艺层面还是生产层面,都是极具生命力且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。(图2-1,图2-2,图2-3)
包括当代能见到的多数工艺品刺绣(电脑喷绘底刺绣),也都属于这个范畴。还不了解这个类型刺绣的读者,可以去看我之前的文章:《8000人年入16亿!揭秘一统市场的喷绘底刺绣》。(图3-1,图3-2,图3-3,图3-4,图3-5)
众多刺绣老艺人、刺绣工人只要学会这种快速见效的刺绣方式,只要作坊主们(大师们)愿意保留刺绣工人的“署名权”,出让一部分利益,刺绣生产者们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。
亟待传承和保护的传统艺术欣赏刺绣
目前亟待保护和传承的,是历史上很多盛极一时的名绣,它们影响深远,历史文化地位很高,但时过境迁,由于历史环境的变换,到了如今很多欣赏类刺绣只能在博物馆见到其物质遗存,在文献中见到历代的评述赞誉,符合其艺术特征的活的刺绣创作却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了,比如宋绣、明代顾绣、鲁绣等。(图4-1,图4-2,图4-3,图4-4)
为什么说它们是艺术的高峰、相关工艺的标杆呢?
既然已经湮没了,又为何要去研究传承它们呢?
从审美和技艺的层面进行论述,是因为它们在审美方面代表了刺绣在整个工艺发展、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和公认的高度,在技艺方面因表现作品的需要,往往会集一个时代针法技巧之大成。诚然,后世并非没有能与之接近、比肩的优秀作品,这些作品放在自己的时代中所显的出类拔萃并与宋绣、鲁绣审美旨趣暗合。尽管宋绣、鲁绣不可能超脱时代在题材、针法技巧上与后世相较,但其审美意境已近乎于“道”,除了作品本身之外,还有成熟的品鉴体系和欣赏群体。这就如同诗歌自然属唐代为最高峰、词令是宋代的无法超越,都是一个道理。
从文化历史发展的层面进行论述,近现代移风易俗,题材、材料、针法技巧多有发展,譬如近代苏绣代表人物沈寿、正则绣创始人杨守玉……她们的精品之作都是站在历史名绣的艺术高度上有所深入和发展的,创作目的性有异曲同工之妙。(图4-5,图4-6,图4-7)
当今刺绣的发展不能为了超越而附会,为了求新而求异,而依然要求后世能对前代风貌有所追摹,在挖掘、整理、研究、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,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态度。(图4-8、图4-9、图4-10)
在如今的各种刺绣产品中,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这些名绣的深远影响。这就是历史的魅力,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,更是当代刺绣艺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美好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