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绣是贵州、湖南、云南、湖北、海南、广西等苗族地区的刺绣。苗绣技法有平绣、皱绣、结绣、辫绣、卷绣、挑花、打籽等十余种,一般用剪纸花作纹样,也有信手绣的,图案、色彩、构图都会事先设计,皆是生活中熟悉的形象。清水江边的苗族,常取水中鱼、蛙等纹样;住在山地的则多用植物、蝴蝶(图118)、鸟类以及几何纹(代表山石),造型夸张有趣,如鱼的头圆圆的,身体肥大,嘴小眼宽,形象可爱。苗绣常用于衣襟、衣袖、腰带、围腰、小孩背扇、帽子、鞋花等生活用品,如苗绣挑花腰带,流行于广西南丹,妇女自织自染青、黑色,土布作底布,上面绣上十字挑花(图119),图案取几何形纹样,组合多样,富于变化,疏密有致,装饰鲜明。
再如苗族衣袖花,流行在贵州雷山、凯里等地,是一种妇女服装的衣袖刺绣品,分头片和正片,头片多用两条几何纹样花边组合,正片才是纹饰主要部位,图案有九龙袖、飞鸟袖、石榴袖等十余种。顾名思义,什么图案就叫什么名称,例龙袖,就是以龙为主,象征吉祥、光明、神圣,分别还有龙鸡袖、盘龙袖、龙钱袖等,千姿百态,古拙可爱。飞鸟袖以千变万化、婀娜多姿的飞鸟形象构成图案,生动活泼,情趣盎然。石榴袖以石榴形做轮廓,用编织的花带沿着外形绣钉,内点缀其他花样,四周添绣少量花纹,图案严谨统一。
苗族刺绣中还有一种特别的种类——锡绣,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剑河县清水江沿岸南寨乡的柳富、中富、展溜、白露、绕号、上下白都、展来、反寿,敏洞乡的高丘、平鸟、平教、小高丘、上下白斗、圭涛、圭怒、和平、章沟、干达和观么乡的白旦等村寨。
锡绣的工艺是用剪刀将锡片剪下长约18厘米,宽约1毫米的细锡丝条,把细锡丝条拉直,一头打一小勾,另一头剪成针头状,同时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锈有图案的棉布上,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,再用针头状的细锡丝条穿过已挑出的棉线,把打一小勾细锡丝条紧扣棉线,用剪刀把细锡丝条剪下,并将余下的细锡丝条反扣在棉线上,这样就完成一个扣锡过程,之后按棉布上的图案周而复始进行。它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,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刺绣,是全国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绣工艺用料上迄今绝无仅有的手工艺,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锡绣(图120)制品普遍分为前裙片、后裙片,背搭三种。前裙片苗语为“青黑栋”,长约44厘米,宽约17厘米,用锡绣制的花纹长度约27厘米,宽约14厘米。
图案可分为9个单元,第一单元的图案像抽象的山,寓意山岭与河谷,表示起伏延绵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;第二单元图案为抽象的牛鞍,称为牛鞍花,牛鞍代表当地人的劳动工具。牛在苗族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,是苗族祭祀先人的物品,是力量的象征,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,把牛鞍锈在上面,寓意苗族对牛的的崇敬;第三单元图案为抽象的秤勾,寓意人们能像商人一样拥有丰富的商品。秤能称量物品的重量,希望有一个公平、公正的社会环境,表达苗族人民良好的生活愿望;第四单元图案为小人头,表示住在房子里的小孩子;第五单元为裙片的核心区,图案为耙纹,寓意勤劳、丰收,还有文花和尺纹,使用最多、最典型的图案是尺纹,苗族起房造屋都是用木头来做,上山伐木和做工都带上三角木尺子,是最常用的工具。凸向边缘的称为屋梁,寓意苗族居住的房屋,临边的三角寓意起伏延绵的山峦沟壑。六、七、八、九单元图案与四、三、二、一单元图案相对。
后裙片苗语为“青黑耳”,裙片长约46厘米,宽约19厘米,有锡绣的花纹长约30厘米,宽约15厘米。第一单元图案为牛鞍花,第二单元是大人头图案,寓意居住在房子里的青壮年人及老人。余和前裙片同。
其前后裙片最大的区别是前裙片没有紫色暗花,而后裙片的锡绣间有用丝线点缀的暗紫色小方块暗花,同时前裙片尺纹图案的比例比后裙片尺纹图案略大。
背搭苗语为“圣欧”,花纹长约20厘米,宽约17厘米,主体图案与前后裙片大体相同,锡绣间有用丝线点缀的暗紫色小方块暗花,同时下方吊有一排分三节用10厘米锡条包制的锡线,称为滴水线,表示屋檐的滴水(图121)。
苗族锡绣制品的前后裙片背搭不仅图案有所区别,而且在工艺流程上也不相同。前裙片的制作是先用黑色棉线将图案绣成后浸染浆制,后用小锡片包裹绣成;后裙片及背搭所用的面料则是染好的彩色棉线(暗色调)按一定的图纹织成。底纹绣制分两道工序,先用单色棉线按传统图案刺绣,然后用彩色丝线(暗)在图案的空隙补绣其它花饰,锡片沿单色图案包裹完成后,其效果是在锡纹的间隙中还可见到丝线绣制的彩色暗花。
锡绣以藏青色棉织布为底,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,然后用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,再用黑、红、蓝、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,与银白色的锡绣形成对比,闪光明亮,光泽华丽,质感强烈,酷似银衣。锡锈制品工艺独特、手工精细、图案清晰、做工复杂、用料特殊。锡绣因受用料的限制,图案抽象、简洁而规整,体现了苗族直率的性格,特别是它的核心图案如一座迷宫,变化莫测, 耐人寻味,寓意深刻,充满强烈的神秘感,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(图122)